Duke Yin's Technology database

天天说欧式,你真的了解什么是欧式?

欧式建筑

它是一个统称。欧式风格强调以华丽的装饰、浓烈的色彩、精美的造型太到雍容华贵的装饰效果。类型有哥特式的建筑、巴洛克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古罗马建筑、古典复兴建筑、罗曼建筑,文艺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喷泉、罗马柱、雕像、尖塔、八角房这些都是欧式建筑的典型标志。

哥特式建筑

哥德式建筑(英语:gothic architecture),或译作歌德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德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opus francigenum),“哥德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哥德式建筑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

特点

法国斯特拉斯堡大教堂的玫瑰窗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尖肋拱顶

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pointed arch,或者干脆称为gothic arch),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

clip_image001

飞扶壁(flying buttress)

扶壁(buttress),也称扶拱垛,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在罗曼式建筑中即已得到大量运用。

但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称为飞扶壁。由于对教堂的高度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强了。亚眠大教堂的扶拱垛有两道拱壁,以支撑来自推力点上方和下方的推力。沙特尔大教堂用横向小连拱廊增加其抗力,博韦大教堂则双进拱桥增加扶拱垛的承受力。有的在扶拱垛上又加装了尖塔改善平衡。扶拱垛上往往有繁复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峭拔。

clip_image002

花窗玻璃

哥特式建筑逐渐取消了台廊、楼廊,增加侧廊窗户的面积,直至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

并应用了从阿拉伯国家学得的彩色玻璃工艺,拼组成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不识字的民众宣传教义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

窗棂的构造工艺十分精巧繁复。细长的窗户被称为“柳叶窗”,圆形的则被称为“玫瑰窗”。

clip_image003

clip_image004

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从而改变了罗曼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感觉,并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

十字平面

这也是继承自罗曼式建筑,但扩大了祭坛的面积。 (此处也不是很理解…请教懂的人最好用图片说明)

层层往内推进,并有大量浮雕,对于即将走入大门的人,仿佛有着很强烈的吸引力。

clip_image005

束柱(beam-column)

柱子不再是简单的圆形,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强调了垂直的线条,更加衬托了空间的高耸峻峭。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建筑看上去线条简洁、外观宏伟,而内部又十分开阔明亮。

clip_image006

法国圣丹尼大教堂

圣丹尼大教堂是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完整采用了哥特式风格的教堂.。圣丹尼大教堂的名字saint denis,取自于殉教圣人圣丹尼,他是巴黎第一个圣徒兼巴黎第一个主教,他殉教后葬于此地。

clip_image007

圣丹尼大教堂的名字saint denis,取自于殉教圣人圣丹尼,他是巴黎第一个圣徒兼巴黎第一个主教,他殉教后葬于此地。为此波旁王朝的历代君主和王族选择了这块圣地作为自己的安息场所,两百年来,圣丹尼教堂一共埋葬了54位国王、王后和其他王室成员。正因为此,在巴黎民众的眼里,这座教堂无疑是专制王权的最高象征之一。

clip_image008

圣丹尼大教堂是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完整采用了哥特式风格的教堂. 哥特式建筑是西欧中世纪建筑的一个高峰, 其在西欧地区的流行, 导致其他艺术形式包括雕刻, 绘画, 家具, 工艺美术乃至书法都出现了一个风格鲜明的”哥特式”时期. 而圣丹尼斯教堂是这种艺术风格的开风气之先者.

clip_image009

圣丹尼斯教堂于1136年在巴黎主教suger长老的主持下开始修建。在此之前, 西欧流行的教堂是低矮沉重表情忧郁的罗曼式教堂, 而到了十二世纪,工商业的发展带来市民文化和市民意识的兴起,需要一种新的更高大更华丽的教堂来荣耀城市。与此同时,建筑技术上的成熟使得这种需要有了满足的可能。于是外观上充满垂直线条, 有着直冲云霄的尖塔的哥特式教堂就出现了。

法国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

clip_image010

巴黎圣母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最庄严、最完美、最富丽堂皇的典型杰作。当然也是巴黎最有代表性的历史古迹、观光名胜与宗教场所,位于市中心、塞纳河中小岛西堤岛的东侧南岸,开口面对西方。而在圣母院门口外的圣母院广场中,有个原点(point zéro)纪念物,是法国丈量全国各地里程时所使用的起测点,使得圣母院被视为法国文化中心点的象征意义,又更加强烈了一点。圣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我们的女士”,这位女士不是指别人,正是意指耶稣的母亲圣母玛利亚。

clip_image011

巴黎圣母院正门外景

clip_image012

巴黎圣母院侧面

巴黎圣母院整个建筑用石头砌成,所有屋顶、塔楼、拱壁等顶端都用尖塔作装饰,拱顶轻,空间大,在西方建筑史上被誉为”由巨石构成的交响乐”,堪称一绝。它突破了历史上教堂建筑外形粗笨、呆板,内部昏暗、窄小的传统模式,扩大了空间,增加了外观艺术装饰,使整座建筑巍峨而又纤巧。主体建筑后面有一座尖塔,高耸入云,塔高约90米,塔上还有一棱形尖顶,顶端是一细长十字架,远望似与天际相连。塔楼后还巧妙地配衬着好几座大,小尖塔。

clip_image013

巴黎圣母院尖塔近景

巴黎圣母院正门内为长130米、宽48米、高35米的长方形大教堂,祭台中央有天使、圣女围绕殉难耶稣的大理石雕塑,侧祭台有29个。教堂回廊、墙壁、门窗布满以《圣经》为内容的雕塑与绘画,这些雕刻和绘画栩栩如生,给人的印象既雄伟壮丽,又生动活泼,既雍容华贵,又玲珑剔透。

clip_image014

圣母院上端南北两座钟楼高69米,由一条装饰精美的走廊连接。钟楼后面有一高达90米的尖塔,虽比钟楼高出21米,但从正面看去却一般高矮,这正是建筑师的匠心所在,有人说它象征着基督教的神秘,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幻觉。南钟楼有一口重达13吨的巨钟。北钟楼有一个自下而上的石头楼梯,由387个台阶组成。游人可顺楼梯登上教堂最高处饱览巴黎全景。

clip_image015

巴黎圣母院拱形门上的雕塑

巴黎圣母院正面从下而上可分三层。在底层正面三座尖拱形的大门上有一排石雕立像,共28个,刻的是圣母的祖先、犹太的历代国王,被称为美王之廊。在这排雕像上层的正中央立着圣母像,她怀抱着年幼的耶稣,圣母像背后衬着直径近10米的圆窗子,恰似圣母的光环。这种窗子叫做”玫瑰窗”,是哥特式建筑的特色之一。

clip_image016

近观最后审判的门户

底层有三个大门。左门为”圣母门”,其雕刻之精美、格调之雄浑居三门之冠;右门为”圣安娜门”,中柱雕有5世纪巴黎主教圣马塞尔像,拱肩上是圣母和两位天使,两旁是莫里斯·德·苏里主教和路易七世国王雕像;中门为”最后审判门”,中柱上的耶稣在”世界末日”宣判每个人的命运,一边是”灵魂得救者”升入天堂,一边是被推入地狱的罪人。

clip_image017

clip_image018

clip_image019

巴黎圣母院三门之中最为宏伟的《圣母门》

几个世纪以来,巴黎圣母院一直是纪念法国宗教、政治和民众生活中重大事件和举行典礼仪式的重要场所。在法国人心目中,巴黎圣母院是一块圣地,每逢星期日,成千上万的人都要来这里做弥撒、听音乐。教堂里演奏著名作曲家的作品和庄重的宗教音乐,不知吸引了多少游人和宗教信徒。

这个富丽堂皇的建筑群的明珠是圣堂,高而尖耸的轮廓清晰地突显于整个建筑群上。这个窄窄的圆拱形的哥特式教堂是由法国国王圣路易斯在1264年建成。石墙上有扇形的深色玻璃窗,对墙壁和柱子出色的修缮使它看上去有一种优雅的美感。

clip_image020

西侧正门_三拱门

重建

圣母院目前的外观得自于19世纪的修复工程。在17以及18世纪,哥特式建筑风格已经不再流行,教堂也因此而受害。在路易十四主政时期 (1643-1715),教堂正殿的屏饰局部毁损,13世纪的彩色玻璃被镶着蓝边和金边的透明玻璃取代,圣坛隔板和墓碑全部消失(一小块圣坛隔板目前收藏于卢浮宫内)。

在法国大革(蟹)命期间,教堂被洗劫一空,并成为理论殿堂。革(蟹)命分子将宝物室烧毁,焚烧祭坛上的圣火,并且误以为西边墙面上的28尊犹太王的雕塑是法国历代君王的代表,而一一砸毁。其中21尊头像奇迹般保留下来,目前除了大卫王头像在纽约现代美术馆之外,皆收藏于克吕尼博物馆。

到了1804年,当拿破仑一世在圣母院举行登基仪式的时候,教堂已经破旧不堪,需要以布幕和毯子遮蔽毁损之处,拆毁的计划也在进行中。雨果于1831年在《巴黎圣母院》一书中写道:”在这座堪称教堂之后的神殿表面上,你总可以在皱纹的旁边发现疮疤。时间是盲目的,而人是愚蠢的。”雨果的书出版之后,引起极大的反响,许多人纷纷投入重建的运动中,发起募捐来拯救圣母院。

clip_image021

巴黎圣母院南楼外的怪物雕像

19世纪的建筑师德杜克花费了将近20年的时间来修复圣母院的雕塑以及玻璃,虽然他的努力受到许多批评。他为圣母院加盖了90米高、雕缕着优雅花饰的尖塔,取代了西边墙面的以及南边交叉甬道的雕塑,并且将最精致的功夫花在柱与柱之间的墙面上,其细致却不及12世纪的作品。

clip_image022

巴黎圣母院玫瑰花窗

●玫瑰窗

玫瑰窗的宏伟以及灿烂是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最佳见证。直径21米的北面玫瑰窗几乎完全保存了13世纪的玻璃,刻画着围绕在圣母身边的圣经人物。面对塞纳河的南面玫瑰窗有13米高,在1737年历经重大修复。它刻画了被圣者、信徒以及天使所包围的耶稣基督。夏维利埃(jacques le chevallier)在1965年重新为19世纪的透明玻璃注入原始的中古色彩,以浓郁的红蓝色调为玫瑰窗披上新妆。

●雕塑

巴黎圣母院内的雕塑作品包括哈维的诗班席隔墙、库斯杜的《圣母哀子图》,以及夸兹沃《antoine coysevox的路易十四像。在翼廊东南侧的柱子旁,矗立着一座14世纪的圣母和圣婴的雕像,称为”巴黎圣母”。布朗的宗教绘画则置于侧殿内。圣母院的宝物包括置于圣礼拜堂内的耶稣荆冠、圣钉,以及十字架碎片。

clip_image023

clip_image024

clip_image025

clip_image026

clip_image027

clip_image028

clip_image029

clip_image030

clip_image031

clip_image032

亚眠大教堂

clip_image033

沙特尔大教堂,亚眠主教堂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

clip_image034

法国最大的教堂—亚眠大教堂,位于皮卡第地区中心,是13世纪最大的古典哥特式教堂之一。正面三层塔式向内高挺,造型优美,主厅和南交叉甬道的侧厅里饰满极富古典美的雕刻,整体规划连贯协调,引人入胜。

clip_image035

亚眠大教堂内部

亚眠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真正的兴起还是在1117年。当时路易十四取得政权以后,在其心腹大臣柯尔贝尔的努力下,商业、手工业日益兴隆。亚眠的文化事业也十分发达,在市内的皮卡第博物馆陈列着罗马—高卢人时代的出土文物和一些古代艺术品。

clip_image036

1981年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被列入c(i)(ii)《世界遗产目录》

亚眠大教堂坐落于法国索姆省亚眠市索姆河畔,建于1220年,是哥特式建筑顶峰期建造的大教堂。内部由三座殿堂、一个十字厅(长133.5米、宽65.25米、高43米)和一座后殿组成。布局严谨。

clip_image037

clip_image038

最后的审判

clip_image039

教堂的墙壁上雕饰有基督教先知、信徒和法国历代国王的画像。并有著名的宗教题材的雕像,表现各种宗教修行、圣人传记以及创造大地的历史,被称为“石头上的百科全书”。正门的雕塑是《最后的审判》,北门雕塑的是殉道者,南门雕塑的是圣母生平。这一组组雕像被称为“亚眠圣经”,是雕刻中的精品。

clip_image040

clip_image041

亚眠大教堂位于皮卡第地区的中心,是哥特式建筑顶峰时期的产物。这座大教堂总面积达7760平方米,中世纪时,它可以容纳全城的百姓,还绰绰有余。东西长145米,相当于一个半足球场的长度,它包含中厅及两边平行的侧廊,其中的袖廊或者叫十字厅,长70米,其整个平面土上呈拉丁十字状。大教堂不仅仅是长和宽,而且高大,中厅内从地面到拱顶有44.5米高,当你站在大教堂前仿佛感到神之伟大、教堂的神圣、以及人又是如何的渺小,也许这正是当年设计师们的初衷。建筑特色:亚眠大教堂外观为尖形的哥特式结构。墙壁几乎为每扇12米高的彩色玻璃覆盖,体现了建筑发展的新观念。教堂共分三层,巨大的连拱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

clip_image042

拱门与拱廊之间用花叶纹装饰,支撑部分是四根细柱和一根圆柱组成的圆形柱。拱廊背面墙壁两侧开有两个玻璃窗,正面拱门上方拱廊内的每个小拱中饰有六柄刺刀,三柄为—束共两束立于三叶拱下。气势宏大,瑰丽夺目。教堂还建有唱诗台,由四个连拱构成,与殿堂分居十字厅两侧,形成完美的平衡,突出了结构上轻松、和谐的格凋。

clip_image043

教堂南北各有1座塔楼,耸立在与翼廊交叉部的塔高112米,是1529年才建成的。

教堂上下共分三层,巨大的连拱几乎占了一半。唱诗台由4个连拱构成,其中纵向线条尤为分明,拱廊背面墙壁两侧开有两个玻璃窗。整个建筑布局严 谨,殿堂和唱诗台在十字厅两侧,形成完美的平衡,大胆突出了结构上轻快的格调。

正面拱门上方拱廊内的每个小拱中均有6柄刺刀,分3柄一束竖立于三叶拱下,拱门与拱廊1间有一条花叶纹装饰。

下面是亚眠教堂内部

clip_image044

clip_image045

clip_image046

clip_image047

clip_image048

clip_image049

clip_image050

clip_image051

clip_image052

clip_image053

clip_image054

clip_image055

沙特尔大教堂

沙特尔大教堂,全称沙特尔圣母大教堂,法文 la 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chartres,坐落在法国厄尔-卢瓦尔省省会沙特尔市的山丘上。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沙特尔大教堂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clip_image056

沙特尔大教堂部分始建于1145年,1194年遭遇火灾,26年后重建,是标准的法国哥特式建筑。它高大的中殿呈纯哥特式尖拱型,四周的门廊展现了12世纪中叶精美的雕刻,12、13世纪的彩色玻璃闪闪发光。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那么猴岛卓越,堪称经典杰作。

沙特尔大教堂位于法国沙特尔城,是法国著名的天主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大教堂坐落在一个土山丘上。教堂的三重皇家大门和其壮观宏伟的罗马尼斯凯像,早期的珠宝光彩的玻璃装饰的窗户,无一不是十二世纪法国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

pc:

折衷主义(eclecticism):折衷主义是一种哲学术语,导源于希腊文,意为“选择的”,“有选择能力的”。后来,人们用这一术语来表示那些戏认同某一学派的学说,又接受其他学派的某些观点,表现出折衷主义特点的哲学家及其观点。它把各种不同的观点无原则地拼凑在一起,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固定的立场,只把各种不同的思潮、理论,无原则地、机械地拼凑在一起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

罗曼式建筑:(英文:romanesque architecture,又译罗马式建筑、罗马风建筑、似罗马建筑)为欧洲中世纪一种以半圆拱为特征的建筑风格,并从12世纪开始逐渐过渡到以尖拱为特征的哥特式建筑。虽然对于这一风格的起源时间有从6世纪到10世纪等不同的提议,尚未达成共识,但其建筑实例遍及欧洲大陆,使其成为自古罗马建筑之后第一种风靡欧洲的建筑形式。在英格兰,这一风格在传统意义上更倾向于指诺曼式建筑。

罗曼式建筑兼有西罗马和拜占庭建筑的特色,并因其结实的质量、厚重的墙体、半圆形的拱券、坚固的墩柱、拱形的穹顶、巨大的塔楼以及富于装饰的连拱饰而知名,显得雄浑而庄重。每座建筑有明确、清晰的形式,并且常常采用规则对称的平面,所以在与随后的哥特式建筑比较时,总体上会有一种质朴的形象。尽管有地域特征和材料差异,这一形式仍可以在欧洲各处被识别。

很多城堡建设在这一时期,但是这一数目被教堂远远超过。最为显著的是那些修道院教堂,它们中很大一部分依旧挺立而且近乎完整,正常使用。

根据牛津英语词典,“罗曼(romanesque)”一词意为“出自于罗马”,最初在英语中用于命名现在被称为“罗曼语”的事物(最早引用于1715年),而在建筑方面则最早在19世纪早期,由法国的诺曼底考古学家查尔斯·德·热维尔(charles de gerville)或他的同事阿尔西斯·德·科蒙(arcisse de caumont)用于描述西欧5-13世纪的建筑,此时很多符合这一描述的建筑仍未明确具体年代。在此之前,法国对西方中世纪宗教建筑大都以“哥特”一词归类,最多也是少数学者加以区分墨洛温风格、卡洛林风格和哥特风格三个阶段,或是早期哥特和晚期哥特亦或重哥特和轻哥特两个阶段。查尔斯·德·热维尔于1818年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提出以法语中的“罗曼(roman)”这一18世纪语言学家用来指代从拉丁语演化而来之语族的称谓概括西方11-12世纪宗教建筑的风格,用意即是以拉丁语和罗曼语族诸语的关系暗道古罗马艺术与罗曼艺术的关系,即后者是前者的一种变体。在英国,“罗曼(romanesque)”一词概括这一建筑风格则于1819年最先出现;德国学者最初则在teutsch、longobardisch和romantische三词间犹豫,到19世纪30年代偏向romantishce一词。

该术语的使用现在被更多的限于10世纪晚期到12世纪,这一单词被用于描述可识别为中世纪的,并且为哥特式作出预示的一种风格,仍然维持了古罗马的圆形拱因而看上去像是罗马传统建筑的一种延续。

“前罗曼式”有时被用于德国在卡洛林王朝和奥托王朝时期,以及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哥特、莫萨拉布和阿斯图里亚斯在8-10世纪的建筑,同时,“第一罗曼式”被用于意大利北部、西班牙以及一部分法国的建筑,它们既有罗曼式的特色同时又先于克吕尼修道院的影响。

发布评论

评论

标注 * 的为必填项。